读点书未必能开智,知少了必然无“识”!钱钟书论中国诗与画三话
(续上)
禅宗的南、北之分,只是这种分歧最为极端、最为尖锐的表现。南宗禅将 “念经”、“功课” 全然鄙视为无聊琐事,要将 “学问” 简化到最简、约化到最约,声称什么 “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广学知解,被知解境风之所漂溺”(《五灯会元》卷一释迦牟尼章次、卷二惠能章次、卷三怀海章次)。
图片
李昌符《赠供奉僧玄观》:“自得曹溪法,诸经更不看”;张乔《宿齐山僧舍》:“若言不得南宗要,长在禅床事更多”;都是说南宗禅不读 “经”、省 “事”。
南宗画的理想也正是 “简约”,以最为节省的笔墨获取最为深远的艺术效果,以减少迹象来增添意境(less is more)。与石溪齐名 “二溪” 的程正揆反复阐明这一点;他的诗文集《青溪遗稿》备受冷落,不妨多引述一些。
图片
卷一五《山庄题画》六首之三:“铁干银钩老笔翻,力能从简意能繁;临风自许同倪瓒,人骨谁评到董源!”
卷二二《题卧游图后》:“论文字者谓增一分见不如增一分识,识愈高则文愈淡。予谓画亦然。多一笔不如少一笔,意高则笔减。何也?意在笔先,不到处皆笔;繁皱浓染,刻划形似,生气漓矣。”
图片
卷二四《龚半千画册》:“画有繁减,乃论笔墨,非论境界也。北宋人千丘万壑,无一笔不减;元人枯枝瘦石,无一笔不繁。予曾有诗云”(即 “铁干银钩” 那一首);《题石公画卷》:“予告石溪曰:画不难为繁,难于用减,减之力更大于繁。非以境减,减以笔;所谓'弄一车兵器,不若寸铁杀人’者也。”
图片
卷二六《杂着》一:“画贵减不贵繁,乃论笔墨,非论境界也。宋人千丘万壑,无一笔不减,倪元镇疏林瘦石,无一笔不繁。” 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一二《程青溪 < 江山卧游图 >》:“枯木瘦石乃繁重,千岩万壑乃轻灵”,正是采用程氏自身的语意;
图片
吴雯《莲洋集》卷六《题云林〈秋山图〉》:“岂但秾华谢桃李,空林黄叶亦无多”,也是称赞倪瓒的笔墨简洁纯净。值得留意的是,程氏借助禅宗的 “话头” 来阐释画法。“弄一车兵器,不是杀人手段,我有寸铁,便可杀人”,那是宋代禅师宗杲的名言,儒家的道学先生都欣赏它;例如朱熹《朱子语类》卷八就曾引用,卷一一五教导门徒又 “因举禅语云:'寸铁可杀人;无杀人手段,则载一车枪刀,逐件弄过,毕竟无益’。”
图片
南宗禅倡导 “单刀直入”(《五灯会元》卷一一守廓章次、旻德章次)而不摆弄十八般兵器,嘲笑 “博览古今” 的 “百会” 为 “一尚不会”(同书卷七洛京南院和尚章次),所谓:“只要单刀直入,不要广参”(《宗镜录》卷四一)。这与 “南人学问” 的 “清通简要”“约简得英华”,不谋而合,只是程度有深浅之分。同一趋向在形象艺术中体现,便是绘画的笔墨 “从简”“用减”。“南宗画” 的定名超越了画家的籍贯,揭示了画风的本质,难道真的完全 “无所取义” 吗?
那么,能否说南宗画的作风就相当于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旧诗的作风呢?
四
西洋批评家通常偏向于此类观点。例如,有人指出,中国古诗具备 “空灵”、“轻淡”、“意在言外” 的特质,在西洋诗中,其风格与韦尔兰最为接近。另有人称,中国古诗含蓄简约,韦尔兰的诗论可被视作中国文学传统基本原理的定义。还有人言,中国古诗抒情往往不明言,全然凭借暗示,不激昂,不狂热,鲜少辞藻、形容词以及比喻。歌德、海涅、哈代等的一些小诗偶尔会有中国诗的韵味。尽管这些看法产生于本世纪前期,然而时至今日,似乎仍具代表性。
图片
能够通过翻译这般鉴赏中国诗,实非易事。一方面,无疑证明了中国诗的高超艺术水准与蓬勃活力,拥有强大的抗译或免译能力,能够承受各式各样的翻译;另一方面,更表明这些西洋批评家具备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与深厚的本国文学素养。
有一位绘画史家也曾提及,歌德的《峰颠群动息》和海涅的《孤杉立高寒》两首小诗与中国画中的情调相互融合。饶有趣味的是,他们将中国旧诗与韦尔兰相联系。韦尔兰自称最为钟爱 “灰黯的诗歌”,不着彩色,仅分深浅,这简直与南宗的水墨画风如出一辙!
图片
正如董其昌所云:“画欲暗,不欲明;明者如觚棱钩角是也,暗者如云横雾塞是也。” 在这些批评家眼中,豪放的李白、深挚的杜甫、直捷畅快的白居易、比喻连篇的苏轼 —— 暂且不提韩愈、李商隐等人 —— 皆被 “神韵” 淡远的王维、韦应物所同化。
图片
西方有谚语道:“黑夜里,各色的猫一般灰”;动物学家言,猫是色盲的,在白天看一切皆为灰色。我们不妨亦言,恰似人于黑夜观猫,猫在白昼视物,西洋批评家看五彩斑斓的中国旧诗皆为灰色诗歌。此中自然有其缘由。惯于一种文艺传统或风气之人审视另一种传统或风气中的作品,常常一概而论。譬如在法国文评家眼中,德国文学作品皆为浪漫主义的,即便其古典主义也是浪漫的、非古典的;而在德国文评家看来,法国文学作品皆只能算作古典主义的,其浪漫主义至多是打了对折的浪漫。德、法相邻,又同属一个西洋文化大家庭,尚且如此,中国与西洋就更不必说了。
图片
与西洋诗相较而言,中国旧诗大体上呈现出情感有所克制,言语不啰嗦,声调不高亢,用力不过猛,色彩不浓重的特点。在中国诗中称得上 “浪漫” 的,相较于西洋诗,依旧是 “古典” 的;在中国诗里算得坦率的,对比西洋诗,依旧是含蓄的。我们觉得辞藻已然足够艳丽,看惯了缤纷绚烂的他们却欣赏其素雅清淡;我们认为 “直恁响喉咙” 了,听惯了高声吟唱的他们只觉其不失为斯文温雅。同样,被束缚于中国旧诗传统中的人来看,西洋诗空灵的终究略显刻意,淡远的终究稍带火气,简净的终究不够惜墨如金。这仿佛国际货币存在兑换率,甲国的一块大洋仅折合乙国的五毛。
图片
西洋人的评论不够精准是能够理解的,他们对于中国旧诗,不像局内人那般深知,而只是外人瞧个大概,只见大同而不见小异。我们中国的批评家不会如此,我们知晓中国旧诗绝非单纯的 “灰黯诗歌”,“神韵派” 决然不能代表中国旧诗。然而,我们也时常忽略一个事实:神韵派在中国旧诗传统里被公认的地位有别于南宗在旧画传统里被公认的地位;换句话说,传统文评不承认神韵派是最标准的诗风,不像传统画评认可南宗是最标准的画风。
五
恰如南宗画的创始人王维,亦是神韵诗的大家,并且是南宗禅最初的一位信奉者。在《王右丞集》卷二十五的《能禅师碑》中,便是对南宗禅始祖惠能的颂扬,其中写道:“弟子曰神会…… 谓余知道,以颂见托”;而在《神会和尚遗集・语录第一残卷》里记载着 “侍御史王维在临湍驿中问和上若为修道” 的对话。于他而言,禅、诗、画三者可谓一脉相通,“诗画是孪生姊妹” 此语用于品评他,最为恰当不过。《王维辋川图卷》可见其禅诗画三者融而一之追求。
图片
苏轼在《东坡题跋》卷五中《书摩诘 < 蓝田烟雨图 >》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中表述得更为明晰:“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敦。” 纪昀在评点苏诗时说道:“'敦’字义非不通,而终有嵌押之痕”,此指摘甚是恰当;“敦” 大抵是深厚之意,可参考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中《论画山水树石》:“又若王右丞之重深”,然而与 “清” 连用,便颇显牵强,流露出凑韵的窘态。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七中提及:“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如彦远画评所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难与俗人论也。”《唐王维长江积雪图》确具此中意。
(待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热点资讯
- 读点书未必能开智,知少了必然无“识”!钱钟书论中国诗与画三话
- 类风湿脏腑八针与药茶:
- 太平人寿党委书记赵峰调任海南省政府党组成员
- 分化、洗牌、重塑!真正的调整,发生在6张图里
- 主宾国瑞士闪耀第15届北影节,“瑞士电影周”将展映6部佳作_中国_国际_文森特·佩雷斯
- 我遇见了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
- 于文文穿休闲装打高尔夫, 身材亮眼, 气质轻松拿捏!
- 逢年过节胖三斤?别焦虑!
- 北京:中山公园银杏金黄吸引市民